top of page

​腸久之計

  • Q1 大腸癌的診斷需要做哪些檢測?
    糞便潛血反應測試、直腸指診、乙狀結腸鏡檢、鋇劑X光攝影、大腸鏡檢查。
  • Q2 瘜肉如何演變成大腸癌?
    大腸粘膜在各種不同的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大腸粘膜出現過度增生;過度增生粘膜慢慢形成了小的腺瘤性息肉;息肉變大就形成了大的腺瘤性息肉;接著出現異型增生;當異型增生的腫瘤細胞侵入粘膜下層,就變成了早期大腸癌;當腫瘤細胞繼續在腸壁內由裡向外生長,然後侵犯腸壁外的組織,並沿著淋巴管和血管向遠處轉移,這就會形成中晚期的大腸癌。
  • Q3 痔瘡久了會變成大腸直腸癌?
    痔瘡症狀與大腸直腸癌無關,痔瘡並不會變成癌症,這兩者唯一相似的地方是發病的症狀,例如出血、便祕,上述兩種情況和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很像,極為容易被民眾混淆。而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常把出血症狀當作痔瘡的引發,因而未去檢查最終造成延誤治療。
  • Q4 常便秘會得大腸癌?
    許多民眾都以為便秘可能導致罹患大腸癌,主要原因可能是糞便停留在腸道太久,容易產生致癌物質造成腸道癌變,或是便秘造成糞便過硬與大腸壁反覆摩擦而發炎引起大腸癌。事實上,便秘排解出來的糞便經過檢驗,尚無法確定導致癌症的物質,且大腸壁本身會分泌黏液物質,並不容易摩擦受傷。
  • Q5 大腸癌血便、痔瘡血便有何不同?
    痔瘡導致的出血大多呈現鮮紅色,而且會與大便分離,同時擦屁股的時候會發現衛生紙上同樣帶有血液,然而本身就有痔瘡的人要多加小心,痔瘡的出血很容易掩蓋住其他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因此可能讓患者延誤就醫;直腸癌的血液大多呈鮮紅色,而且與大便的混合程度較低,大腸癌的血液則較暗,且與大便混合較為均勻,詳細的位置和嚴重程度得依賴更加專業的檢查手段,例如大腸鏡檢查來得到確診。
  • Q6 請問常用灌腸,會較容易引起腸子的病變嗎?
    太常使用灌腸的結果會導致肛門括約肌鬆弛,以後較易有滲便或不容易控制其括約肌的情形。腸道若經過度的刺激容易造成腸道正常吸收的功能跟一些腸道益生菌死亡,長期使用下來會損害腸道,造成腸發炎或腸壞死等情形。
  • Q7 食慾不振、容易腹瀉是腸癌的症狀嗎?
    大腸癌的症狀會因腫瘤位置不同而有異,當腫瘤位於左半部結腸時,多有便血、腹瀉以及完全無法排空便意的症狀。位於橫結腸的腫瘤,容易引發疼痛、堵塞、嘔吐和腹脹;位於右半部時,則多見於內部出血、面色蒼白、肌耐力下降。以上情況都可能引起排便意常及食慾不振,或是急遽的體重下降、發燒、疼痛、慢性疲勞。
  • Q8 大腸癌導致腸阻塞,會有哪些症狀?
    腸阻塞是指大腸癌患者的腸道腫瘤,長到一定程度可能會擋住食物通過腸道。另外非大腸癌的患者,也可能因腸道出現憩室慢性發炎,使得腸道纖維化、硬化,進而變得狹窄,也會阻擋食物通過。大腸憩室慢性發炎屬於良性,一般不需外科手術切除,會請患者先禁食,並給予抗生素治療後,就會有改善。腸阻塞患者,常會表現出腹痛、便血、體重減輕或排便習慣改變;或一開始沒什麼症狀,直到糞便大不出來,或腹痛送急診,檢查才發現有腸阻塞。
  • Q9 罹患大腸癌一定要裝人工肛門?
    許多大腸癌患者擔心之後要裝人工肛門,擔心受制於他人的眼光,因而不敢就醫導致治療延宕,其實大腸癌病患做人工肛門的可能性非常低,除非腫瘤的位置太低,影響到肛門括約肌功能,才會考慮永久切除肛門及括約肌而改用人工肛門。或是有些大腸癌病患因腸道嚴重阻塞,無法順利排便,此時會考慮先做暫時性的人工肛門,先解決腸子品質太差的問題,等到治療告一段落後,就可視情況移除。因此倘若因個人因素選擇不治療,不僅讓病情惡化,也使治療變得更加複雜。而有些病患則是害怕開刀,亦或是擔心化療的副作用,故選擇尋求民俗療法或另類療法,如此也可能導致延誤就醫的黃金時間。
  • Q10 補充益生菌有助於腸道保健?
    一般民眾對於益生菌肯定不陌生,益生菌是在腸道幫助我們身體保持良好狀態,避免細菌侵入導致疾病的微生物。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民眾較常外食,因此蔬菜水果吃得少,而我們可能因飲食問題而造成體內壞菌的生長,首先最容易造成的影響便是「腸道環境不良」,壞菌的增加甚至造成吸收不良,也可能會造成「新陳代謝失調」導致高血脂症、糖尿病、肥胖等等,這些影響都與腸道菌群的改變息息相關。而補充益生菌的目的是要讓腸道健康,維持腸道好菌與壞菌的菌相平衡。
bottom of page